“银发浪潮”汹涌而来 “智能养老”仍在路上
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古往今来,这样的传统曾一直延续。但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步入老年,如今的观念似乎打破了过去的主流思想。
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典型的独生子女“421”家庭,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10余年,未来老年人口仍将以每年近千万的速度增长。“银发浪潮”汹涌而来,以儿养老的老传统正一度遭到“打破”,家中老人多,子女到中年忙于工作、家庭琐事,无暇分身照顾,老年人如何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成为了现代人值得思考的课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对于普通人来说,生育二胎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将来一个子女赡养多个老人的养老难题。不过,从现在到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约1000万人,到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人,占总人口的34.9%。
记者从市老龄委了解到,截至2014年年底,鹤城人口553.2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了92.3万,约占总人口的1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5%,全省平均水平14.9%,已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鹤城,养老业也将面临着巨大“挑战”,社会福利院一度一床难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有待完善,老年人如何“智能养老”仍在路上。
养老院内一床难求
不住也交钱占床位
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全省最大的集养老服务、慈善救助、帮残扶弱为一体的国办公益性社会养老保障机构,也是全市首家五星级养老机构。承担着七个区和部分县(市)城镇居民“三无”老人的收养任务,并面向社会托收自费老人入住。据了解,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1200余张,早已人满为患,每到春秋季节,院里都迎来一批批排队咨询者,但大多数人失望而归,有些老人即使在院内住不满一年,也要交钱“占窝”。
依傍着劳动湖畔的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共有12层楼,每到夏季,福利院的老人们都生活在湖水映碧草、绿树伴花香的优美环境之中。11月3日,在福利院内,记者看到每位老人居室内都实现了通闭路、通电话、通呼叫铃的设施。每个楼层还设有活动健身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康复室、娱乐活动室。在楼层的走廊上,贴满了老人们参与院内活动的照片,细细观察,每张照片上的老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面对现在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为了分担子女们的重担,不少老人都选择在养老院内安度晚年,当然养老院内完善的设施,周到的看护服务,丰富的业余生活,也是引来大批老人入住的主要原因。今年62岁的周大娘已经在福利院内住了5年,当时刚刚退休的周大娘与老伴儿生活在一起,儿女偶尔回家,令老两口儿的日子还算安逸。但老伴儿的离世,令周大娘形单影只,子女担心老人在家不安全,就轮流来陪夜,看着孩子们为了自己两地奔波,精神日渐憔悴,老人毅然决定入住福利院。
现在的周大娘每天早晨跟同楼层的老朋友们玩玩麻将,还“捡起”了年轻时候的喜好,隔三差五就去参加大合唱,周末想孩子了,一个电话就到子女家中过个周末,周大娘的生活过得那叫一个滋润。“老伴儿去世后,连个唠嗑、买菜的人都没有了,生活过得很单调,那一阵精神很萎靡,到了福利院,结识了不少老伙伴儿,大家一起玩,一起唠嗑,每天神采飞扬的,日子过得飞快。”周大娘笑着说。
东北的冬季冰天雪地,不少“候鸟式”老人都在天气转冷时“飞往”南方,今年90岁的管令普老人在福利院已经住了3年了,老人的子女都生活在南京市,每到入冬,老人就收拾行李“飞往”南京养老,而到了6月份,又再次回到相比南方酷暑难耐夏季天气较凉爽的鹤城来。由于一床难求,老人即使这三年来不全在福利院住,也会缴纳全年的床费“占窝”。管大伯笑着说,像福利院环境这么好的公寓可不好定,当初我还是排了半年多才住进来的呢。
而环境较好的民营老年公寓内仍旧是一床难求。记者从新世纪老年公寓了解到,1500余张床位早已被占满,而排队等待入住的老人也是长队如虹。市民徐大娘正为入住养老院发愁,徐大娘皱着眉说,市里环境好的养老院屈指可数,几乎每家都已住满,而排队等待入住又要等个一年半载的,现在想住养老院安度晚年也成了难事。
居家养老受到青睐
硬件设施逐渐完善
对于越来越多选择养老院养老的老人们,更多的老年人还秉承着原有的传统思想,倾向于选择守家在地式养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觉得做什么事都有所依仗。市民王丽85岁高龄的母亲就偏向于在家养老,王丽的母亲独居多年,虽然子女不少,但就王丽一个人在身边,年初的时候,王丽给母亲找了个环境好、相熟的民营养老院,经过了给母亲的思想辅导,就将其送到了养老院。王丽回到家后长舒了一口气,一度为自己的英明决定感到高兴,但没想到第二天清早,养老院的一个电话,差点没吓掉王丽的魂儿。
王丽说:“养老院打电话说母亲丢了,我当时被吓坏了,差点没报警,回家一看,母亲竟然趁着养老院人员不注意偷偷地溜回了家,跟母亲沟通了几次,母亲就是死活都不想回到养老院。”
龙沙区湖滨街道园艺社区自2008年就开展了居家养老相关项目,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社区的居家养老设施正在逐步完善,需要照顾的老人逐渐增多,每位助老员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不优越,也令社区公益岗位助老员招不上来。
记者从园艺社区了解到,社区内共有居民10813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1376人,占总人数的12.7%。目前在岗的助老员仅有7人,却要照顾辖区内70余名老人,其中大部分为空巢老人,还有一些失能、病重卧床的老人。但助老员三年一更换,也令受照顾的老人们愁眉不展。
今年53岁的孙竹佳就是社区的一名助老员,她一人负责13位老人,每天穿梭于各个老人家,对于重点照顾的老人们,孙大姐每天至少要跑上两三趟。11月3日8时40分,在市政府机关81号楼2单元的宋丽静老人家,孙大姐正和老人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帮老人拆被单。老人说:“这马上就要过冬了,被单床单都得洗洗了,每年都是小孙帮着我忙乎,这枯燥的大扫除也变得轻松不少。”
今年75岁的宋丽静老人患有白内障、高血压等疾病,子女外出打工,根本无暇照顾老人,老伴儿去世后,老人生活更是拮据不堪。宋大娘说,自己独自在家,精神一点都不好,每月就靠低保金生活,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但自从助老员小孙开始照顾我,我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洗衣做饭,家务活基本她都包了,就像我的亲闺女一样,每天听着我唠唠叼叼地诉说过去,她每次都是耐心地听着,从来没不耐烦过。
助老员孙竹佳不仅给老人带来了如亲人般的温暖,也时常自掏腰包给困难老人送去饭菜,每每说起这些,孙大姐只是笑一笑,摆摆手说:“那都是小事儿。”
如此深得老人心的孙大姐已经在助老员这一岗位做了5年有余,虽然名义上公益岗位每人只能干3年,但现在助老员难招,老人不愿意随意更换助老员,也都令她们再次上岗。孙大姐说,助老员每个月650元钱,每天照顾老人任务重、责任大,不少年轻人宁愿选择高薪水的临时工,也不愿意干这看似“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谈起孙竹佳马上又要从助老员岗位上退下来,宋大娘满脸的不舍:“小孙照顾我这么久,如此贴心,我真的不希望更换助老员,每一个新来的助老员都要适应好一阵子,而且我还舍不得跟我这么投缘的小孙。”
在宋大娘家洗完衣服,孙大姐又忙着到另一个老人家去做饭。对于照顾老人,社区每月都会定期开办老年人日常护理、突发应急救护等培训班,但对于照顾失能老人、卧床不起的老人,助老员们也都担心难以应付。“在照顾老人时,最担心的就是突发情况,我就曾碰见过老人突发心脏病的,至今想起仍旧心有余悸,自己毕竟不是救护人员,担心照顾不好老人。”孙大姐无奈地说。
作为备受青睐的居家养老,不少老人却因助老员“紧俏”而享受不到这一待遇。“我还是觉得在家养老更加舒心、安逸,但社区的助老员有限,能够享受到养老待遇的更在少数,希望社区的硬件设施更加完善,多多增加助老员,令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更加惬意。”市民刘大伯说。
社区开展互助养老
以老助老受到欢迎
面对现如今备受青睐的居家养老模式,现如今养老硬件发展仍不健全,我国不少地区的社区互助养老油然而生。以老助老,岁数较小、身体较为健康的老年人为年龄较大、身体不好的老年人提供相应帮助,令社区老人们结交老朋友的同时,也能缓解社区居家养老的“重担”。
这一新养老模式备受关注,在鹤城的不少社区中也正逐渐成型。记者在龙沙区江安街道西岗子社区了解到,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社区总人口的20%到25%左右。社区主任朱丽说,社区内不少老人也都更偏向于居家养老,但像我们这样的小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更加不完善,辖区老年人太多,也根本照顾不过来。看到南方都兴起的社区互助模式的养老,我们社区也正在逐步实施。
今年67岁的王博威老人就在社区内帮忙照顾同一栋楼的3位年岁稍高的老人。别看王大伯早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他在社区可是“积极分子”。王大伯说,这一栋楼的3个老人也都是自己的老伙伴儿,平时一起打个麻将、遛个弯儿,他们有的已经80多岁了,我在里面算是“年轻人”,所以我买菜时也帮着他们带点儿,平时家里有什么事儿多帮衬着点儿,在退休后还能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儿,感觉自己还有用,还没老一样。
朱丽说,辖区内以老助老的老人们都是自愿行为,大多是相熟朋友之间,如果以后这将成为社区养老的另一个新养老模式,也将最大程度上缓解社区养老的“压力”,同时老人之间互帮互助,社区居民关系也将更加和谐。
面对养老业新发展
鹤城老人满心期待
记者从相关资料了解到,10月28日,黑龙江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养老服务业第二次推进会上表示,今后我省将通过加快推进“互联网+养老”、创新养老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推动候鸟式养老产业分布式发展等举措,着力推动“托底养老事业、社会化养老服务、市场化养老产业”齐头并进。
据了解,面对老龄化的问题,我市养老业正在飞速发展,当仍与全面“智能养老”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现如今的电子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养老”将悄然改变原有的居家养老模式。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一些养老机构利用大数据,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挖掘,并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这类模式也将政府、社会力量和社区紧密联系。
打开手机应用,子女就能看到老人在家的身体状况有无异常;通过体感电玩训练,老人在轻松娱乐中记录其身体复健情况;为失能老人佩戴上“防走失腕表”,监护人就能在网上查询到佩戴者的行动踪迹……如此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平台和线下服务的“互联网养老”模式,将突破传统居家养老的诸多瓶颈,给老人带来更方便、更安全的居家养老生活。虽然鹤城目前仍采用原始的计算机,建立老人档案,电话回访提醒老人注意身体状况等居家养老模式,但对于这新颖的居家养老新举措,市民们也是满怀期待。
市民徐先生说,父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平日里家中的日常医疗设备像血压仪等就有不少,定期还要到医院去监测心脏问题,路途遥远不说,冬季老人外出还容易发生意外,如果社区开展了这样利用互联网的居家养老模式,将能实时监控到父亲的身体状况,也令我们子女更放心。
典型的“候鸟式老人”就是每年冬季“飞往”南方“猫冬”,到了夏天再回到北方城市避暑,但跟团旅行费用大、时间安排紧,并不适合老年人的生活“节奏”。而在当地租房,老人们又担心遇到二房东遭人坑,种种不定因素,令想要做“候鸟”的老人们犹豫不决。
听说黑龙江省打造“天鹅颐养联盟”让“候鸟老人”走遍全国,鹤城的“候鸟老人”也纷纷摩拳擦掌。市民许大娘说:“我跟老伴儿已经退休多年,一直想要过‘候鸟式’养老生活,但顾虑很多,如果鹤城也有‘候鸟式养老中心’,北方、南方城市成一线,我相信更多老人则会一扫顾虑,纷纷体验‘候鸟’养老生活,这也将是我市养老业能前进‘一大步’。”(来源: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