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 市场遇冷 传统观念影响推行
“保险版”以房养老试点已经满一年了,据说试点地区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截至目前仅有22户居民,由此可见市场认可度很低。
以房养老不容乐观
按照某机构投保单的费率表,100万元的房产,如果投保人是60岁的男性,未扣除相关费用的情况下,每个月能拿到的养老金是2514元。如果投保人是60岁的女性,未扣除相关费用的情况下,每个月能拿到的养老金是2082元。老人投保时年龄越大,养老金的金额越高,80岁的男性老人,100万元的房产,未扣除相关费用的情况下,每个月能拿到的养老金是5989元。
“保险版”以房养老具有鲜明的特征,它为投保人提供养老金的周期与生命等长;投保人在身故前享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投保人身故后,房产处置的剩余所得将会返还给继承人。产品看起来挺有诱惑力,为什么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呢?实际上,不单是“保险版”以房养老产品受冷遇。早前有银行发行了特色业务卡,就是养老按揭,客户可以用自己或子女的房产作为抵押,然而产品同样鲜有尝试者。所以,就算保险版“以房养老”全面推开,有子女的家庭一般也不会参加这类保险产品,因此能有多少市场很难把握,前景不容乐观。
业内人士认为,“以房养老”的出现,等于割裂了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可能会影响老人与子女间的感情。不过,一些有房子的孤寡老人、低收入家庭和高龄老年群体有可能会参加,将此作为退休养老金的补充,这笔“额外”的以房养老的收入可以保证老人有较好的生活品质,但估计参与的人数也不会太多。
担心吃亏争议颇多
在众多养老方式中,“以房养老”争议颇多,虽然它的确是增加养老资金、提高老年生活水平、减轻子女负担的不错选择,但试点一年多来,这一新型养老模式似乎并未得到市场认可。
以房养老,指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人,将其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金融机构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
作为新推出的一项养老举措,“以房养老”可以给老人带来很多利好。据中新网房产频道的调查结果显示,36.1%的网友认为“以房养老”可以拓宽老人养老资金来源,23.3%的网友认为可以缓解子女生活压力,认为可以“缓解社会经济压力”和“避免房产遗产纠纷”的网友分别占到了17.8%和15%。
这些数据让人们看到了“以房养老”的确可以给老人及他们的家庭带来不少好处,但叫好的新政为何遭遇着不叫座的尴尬。同样,调查还显示,不看好这一政策的网友占到了57.1%,看好的占比为42.9%。
其中,32.4%的网友担心如果房价上涨,接受“以房养老”的老人可能吃亏,31.3%的网友则认为,目前的房屋评估制度还不规范,公正难以保证,另有26.7%的网友认为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相关业务还不成熟,在条款制定和执行方面难免有不足之处。除了以上这些因素,传统观念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据悉,受我国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大部分老百姓对于以房养老的认同度不高。
传统观念影响推行
据了解,所有老人都可以选择“以房养老”这种养老方式。这是一种增加养老资金、提高老年生活水平的选择。不过,“以房养老”更适用于那些养老资金不足的老人,也适合于为了使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体面、更加有尊严而筹集更多养老资金的老年人。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以房养老”产品的市场潜力似乎不容低估。“银发浪潮”来袭,诸多老人亟待解决养老后顾之忧,大量存量房产需要盘活,以房养老不仅可以完善社保体系,也能减轻老龄化加速对经济发展的冲击。
不过,在传统观念的主导下,多数人是过不了“观念坎”这一关的,这让很多有需求的老人摆脱不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有专家指出,对于一部分适合“以房养老”条件的人群来说,有必要理清认知误区,即这是一项选择性养老产品,通过让渡房产获得改善型养老待遇,并非拿房子换基本养老待遇。
据悉,目前选择“以房养老”的老年人,大部分是鳏寡孤独老人、失独老人以及拥有两套以上房产的老人。他们可以把一套房产反向抵押给保险公司,以获得更多用于养老的资金,以供有生之年颐养天年。总的来说,可以认为选择“以房养老”的老人,大部分是有需求的特定群体,至少目前还不是大众化的养老保障选择。
但不争的一个事实是,在越来越开放和多元的社会结构下,如何养老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更多样的养老方式会被人们逐渐接受。
卖大买小差价养老
除了“以房养老”外,大家更青睐于跟房子有关的哪种养老方式呢?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谁养老谁继承房屋”和“卖大房买小房,用差价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的网友较多,占比分别为27.3%和25.3%。
在“目前制约以房养老推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上,调查的结果显示,30.9%的网友认为是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制约,27%的网友归因于金融机构业务条款、配套机制等不健全,21.9%的网友认为是政策适用人群范围窄。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结果则显示,选择上述三项的网友占比分别为42.9%、 46.9%和45.4%。可以看出,在养老方式上,更多人倾向于“卖大房买小房”,以卖房差价养老,既缓解了子女的生活压力问题,又不必再担心房价上涨,失去升值机会。
同时,“以房养老”产品遇冷,还反映出人们对制度设计、操作标准方面的顾虑。例如,“上涨收益怎么算?谁说了算?房子被拿走,保险公司或银行就会占据话语主动权。而一线城市房子涨价潜力较大,将来老人在分享房屋上涨收益时很容易被缩水。”这些都是咨询者所担忧的。
而目前,这项涉及保险、银行、房产评估第三方机构的业务并未实现“无缝对接”。许多房产评估、中介机构并未涉足这项业务,没有统一标准,更容易产生纠纷。所以,才会让人觉得,与其选择“以房养老”还不如选择“卖大买小”来得实在。
以房养老路有多远
据悉,不少国家都采取“以房养老”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银监会也就此展开了专项调研,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制度是房屋产权70年,使得“以房养老”推行受阻。根据《房地产管理法》,土地使用权的续期必须重新批准,重新缴纳土地出让金,否则土地使用权及其附着建筑物都将被政府无偿收回。
实际上,“以房养老”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房地产市场,这使得“以房养老”注定是充满无限风险的:如果房价上涨过快,则养老者要吃大亏;如果价格形势急转直下,银行机构又要当冤大头。在充满变数的房地产市场里,看涨或者看跌的结果都无法使得双方在价格问题上达成一致。
而目前在美国一些国家,类似“以房养老”的做法比较普遍。许多美国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就为了自己养老而购买了房子,然后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给年轻人使用,利用年轻人支付的房租来维持自己的退休后生活。“以房养老”已被许多美国人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养老方式。那么,我们离“以房养老”还有多远?
由于中国人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加之长期以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许多老年人把自己的养老问题几乎全寄托在了儿女的身上,相反却很不注意自己的积蓄,包括储蓄存款和房产之类,甚至为了支持儿女的婚姻家庭和事业,早早地就把自己的房产给卖掉了,自己所留积蓄很少,却把大部分送给了儿女用,因而直接导致了绝大多数中国老年人一无存款、二无房产,最后连最基本的养老都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