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扶老人险提升治理能力
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保险领域来看,扶老人险都不能算是一款成熟的产品,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心存疑虑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 杜 晓
近日,蚂蚁金服宣布,支付宝已经上线一款针对好心扶老人反被讹的险种——“扶老人险”,由华安财险承保,用户最高可获得两万元的法律诉讼费用赔偿。支付宝称,该保险于10月15日晚间上线,3天时间已经有2.6万人参与投保(10月20日《京华时报》)。
“扶老人险”一经推出立刻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称赞者和质疑者都为数不少,观点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两级分化。单从扶老人险本身来看,的确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推出这样的保险,是不是给整个社会抹黑了?单靠一份商业保险就能挽救日益下滑的道德水准吗?会不会有丑化老年人群体之嫌?如果按照每人3元的保费计算,从商业角度来看意义似乎不大,那么是否背后存在炒作的动机,无论这一险种售卖状况如何,商家都是稳赚不赔?
应该说,上述质疑都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有些问题多多少少也存在,但作为一个社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扶老人险还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扶老人险的出发点和客观效应是鼓励人们向善和互相帮扶,对于社会健康发展来说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其次,扶老人险实际上并不包括赔偿金,而是鼓励人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并为此提供相应保障。正如蚂蚁金服工作人员所说的,“希望通过这个保险为投保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并鼓励他们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来说,这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扶老人反被讹事件频发,对道德与法律构成双重挑战,面对着不断引发的法律纠纷和剧情反转,人们传统的伦理价值观面临一场考验。当很多人选择“不扶”的时候,或许矛盾纠纷是减少了,但对于社会深层次的伤害却是有增无减,人心的冷漠比制度的不公更可怕。要更好化解这一问题,单靠司法裁决或者道德说教都难以完全奏效,而是应该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让社会方方面面都参与到救治这一病症的过程中来。支付宝出于商业动机推出了扶老人险,尽管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市场行为,但客观上能起到挽救人心道德的作用,是值得探索尝试的,不宜一棍子打死,人们还需要用更加宽容的眼光去看待类似的行为。
我们可以把如何化解扶老人反被讹的危机当成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加以剖析和研究,从中进一步摸索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创新就意味着变化,意味着突破常规,如果总是用旧的思维方式和戴着旧的道德枷锁去审视新事物,那么创新势必难以为继。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行政权力要恪守法治边界、坚持依法行政,对于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不妨多给予一些自由,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让他们多为维护社会和谐、提升法治文明作贡献。
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保险领域来看,扶老人险都不能算是一款成熟的产品,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心存疑虑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社会治理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人们关注扶老人险、热议扶老人险,正充分说明人们心中仍然充满着对善的向往,对社会事务的满腔热忱,不管口头上怎么说,相信绝大多数人内心都是希望能够坦坦荡荡地扶起老人、心无隔阂地帮助老人。对于扶老人险这样社会领域的新事物最重要是合理引导、不断规范,尽量释放正能量、遏制负能量,使其真正成为法治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