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个更“专业”的重阳节
登高、思亲、插茱萸……关于这个节日,你还是只知道王维的那首诗吗?是时候过一个更“专业”的重阳节了——
中国传统节日的榜单,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万众瞩目举国关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者,如春节、清明;第二档是端午、中秋,按理说同样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但高速通行不免费这一条,自然令其江湖地位矮了三分;剩下的元宵、七夕、重阳等等,大约都可以被视为出身平民,是只有商场提醒,我们才能意识到其存在的节日。
但是,每一个不随风起舞的节日都是对生
命的辜负。每个节日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
点。随着一年一度秋风劲,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现在,我们来说一下
重阳节。
“日月并阳,两九相重”重阳节年岁约近三千年
别看现在重阳节的存在感不强,但在过去,其地位影响一点也不差。而且它是少有的从宫中传到民间、走“自上而下”发展道路的传统节日,是真正的贵族出身。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重阳节由此得名。但注意,古人并没有把六月初六设为一个与此相对应的节日,大概“重阳”二字天然带有一种昂扬奋发的气场,令人易于接受。
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其起源最早就是宫中祭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距今约有三千年之久。《吕氏春秋》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时至金秋,农作物丰收,祭(天帝,以谢祖先恩德,基本也可等同于东方的感恩节。
中国古代的节日,一般都与历法息息相关,身兼欢庆与纪时的双重功能。重阳也不例外,其“表亲”不光有六月初六,还有三月初三。季秋九月,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隐退。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火神的休眠也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此时古人有送行火星的祭仪。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之节,那么重阳则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日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兄弟登高,遍插茱萸,诗酒菊花——有品位地过重阳
相比饺子之于除夕,粽子之于端午,月饼之于中秋,重阳的“吃货”味道似乎不那么浓,自然文化气息也就略占上风。
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她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一开重阳诗赋离不开“菊”与“酒”的先河。如杜牧笔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何等的逸兴遄飞!
唐朝时,重阳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就诞生于此际。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望远,自然心旷神怡、健身祛病,因此重阳有登高之俗也算自然而然。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当天人们喜欢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与菊花的“延寿客”之名对应,茱萸因此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又是“老年节”?其实不过是这三十年甚至前几年的事儿
说起重阳节,人们通常又会称其为“老年节”。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
实际上,重阳节成为“法定”的老年节,是前几年才确定的。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为老年人设立节日也是很多国家共同的选择。韩国、日本这种受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国家自不必说,加拿大、美国、智利、希腊等国家都有专门设立的老年节。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呼吁大家敬老、爱老、助老确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