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式养老:多种方式应对老龄化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其中共享就是要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这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专家:将老龄化问题确立为基本国策
在经济总体水平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矛盾凸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从全局上对改革思路、战略布局进行顶层设计。
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让老人安享晚年,近日,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有关部委领导和专家学者纷纷为中国式养老问题建言献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势头猛、程度高、不平衡等特征,可能会冲击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兴衰的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世平说,如果不能从全局高度加强统筹规划和统一行动,不动员和整合各方面力量,将难以应对严峻老龄化形势的挑战。为此,她建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全面、系统、持续的政策干预和有效应对,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国政协委员胡晓义认为,要把积极应对老龄化高峰期的挑战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实现这样一个国家战略的顺利开局,最大的抓手是设立综合性的领导机构。胡晓义说,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很多部门都已采取了积极行动。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是总体上看各行其道,力量是分散的,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行动。全国老龄委多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全国老龄委的正式名称叫老龄工作委员会,这个定义已经不能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所以说它已经不适合现实和未来的需要了。我国历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应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或者把全国老龄委更名扩大职能范围,隶属更高的领导机关,这样可以更广泛、更有力地组织和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共谋大计,合力推进。
针对养老现状,建立三支柱养老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认为,针对目前的养老现状,应建立真正有中国特色的三支柱的养老金体系。首先,以现有的社会统筹账户为基础建立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金;其次,在划转国有资产做实个人账户基础上,与企业年金合并建立人人拥有的第二支柱的职业年金;最后,加快发展第三支柱的个人税延养老金计划。
董克用介绍,三支柱养老模式目前已是世界各国共同改革趋势。第一支柱为公共养老金,提供参保者最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支柱为职业养老金,由国家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同时这些资金通过参与投资保值增值,对养老起到补充作用。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参加的养老金计划,该计划同样由政府给予税收优惠,其目的在于为灵活就业者和较高收入者的养老提供更多补充。总体来看,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中,第二、第三支柱对于国民养老的保障作用更为显著。
民政部:发展居家中小型的养老机构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甄炳亮25日表示,从养老机构的结构比例角度来看,应该侧重发展社区居家中小型养老机构,离社区近的养老机构
甄炳亮指出,现在建的养老机构,因为规划的缺陷,和老年人的需求没有对接,下一步将联合卫生、社保,一起加强对社区居家老年人的一些调查,包括身体状况的调查、经济状况的调查,比如有些老年人的生理状况需要入住养老机构,应该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服务。
“十三五”期间还会再提高对老年人“三项”补贴政策的覆盖,就是建立经济困难高龄老人的高龄津贴、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应该补需方,使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购买能力,再去入住养老机构,有的老年人不是说不需要,但是确实出不起,这方面问题也比较突出。
从供给侧角度,从养老机构的结构比例角度来看,其实应该侧重发展社区居家中小型养老机构,离社区近的养老机构,而不是倡导发展那些养老、养生园区,高大上,动辄上千张甚至几千张床位的机构,那些机构可能建起来的运营成本和想要收回的投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民间资本不知道这个行业的规律,所以大量建,其实可能很难收回来,也在所难免。要通过规划引导,使这样的机构少一些,使那种中小型的机构多一些,从结构上进行调整,这可能也是一方面。
另外,甄炳亮说,对农村的敬老院,逐步要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养老服务中心,能不能和乡村的一些卫生院、医院共同的合作,提高他在医养方面的水平、能力,面向社会老人,这方面也会有效的来解决这个问题。
智慧养老可实现中国老人“老有所依”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占到总人口的15.5%,并以年均约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作为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光依赖原先养老院的寄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为解决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问题,让老年人的一系列需求得到供应,大力发展智慧养老产业也是趋势,智慧养老产业正趋于成熟化。
所谓“智慧养老”,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慧养老能够帮助养老机构、社区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并使得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成为可能。
“候鸟式”养老 开启异地养老新篇章
针对现在的老龄化问题和养老模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实现“候鸟式”异地养老,他们认为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改变。
武汉一家养老投资有限公司推出了这一养老模式,依托布局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家合作养老院,为千余位老人带来了养老新体验。“冬天去海南晒太阳,夏天去神农架避暑。”退休老人张瑞海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