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樵松,我接触过的国民党将领
来源: 临沂市基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11-11 18:18:54
1943年,母亲带着我们五个子女离开日寇统治下的北平,回到老家河南南阳。我和妹妹进入这一地区唯一的女子中学南阳女中入读;弟弟进入战区中学,小妹、小弟则进入邻村的小学。
1944年初夏,情势突变!日寇渡过黄河长驱南下。我和几个想为抗日出份力的同学找到南阳三青团筹备处谈了我们的愿望。几天后,“南阳青年战地服务队”成立了。我们的任务是协助驻防南阳的国民党军143师政治部作宣传工作,而143师师长正是黄樵松。
来到军营,我们发现情况并不乐观。一是这个师近半数是老弱兵员,刚从安徽补充来的新兵,情绪极不稳定;二是黄樵松刚从27师调到这里,人生地不熟;三是黄樵松被上司68军军长刘汝珍排挤,刘派了个副师长监视黄,后又加派了个政治部主任……
由于很多新兵不识字,我们的工作之一便是替他们写家信。谁知他们一张口,便开始声泪俱下地控诉:“原来规定独子不当兵,可老财们使了钱,不让抓他们的孩子,我这个独子就被抓来了!”“这一路上不拿我们当人看,走得慢点就挨鞭子。”“一顿给一个窝头,渴了就喝地沟里的水,病了也得跟着走。”……这些充满怨气的新兵怎么打仗?!如何鼓舞士气呢?我想到了教唱歌。《救国军歌》最好唱,而且声调铿锵、振奋人心。歌声响起,新兵们渐渐有了精气神。
我当时见到的黄樵松师长,个子不高,两眼炯炯有神,威武却不失亲切。那时他正忙着练兵,闲暇时常来我们战服队,鼓励我们做好宣教工作。
形势越来越紧张,日寇不断南下,城里的百姓大多数已撤离。黄师长把家属送出城,让政工干部画了一张被花圈包围的头像,以表达欲以生命保卫疆土的决心。也是在那时,他的老部下满怀激情地给我们讲述了黄樵松在台儿庄战役中英勇指挥作战的情景。
啊,原来我们的师长是台儿庄大捷的英雄!我们不禁对他崇敬有加,也坚定了跟着他抗日到底的决心。
日寇止步于叶县以北,不再南下,局势逐渐缓和下来。百姓开始回城,学校纷纷复课,战地服务队解散了,我们又回校读书了。一天,我们正在上课,训育主任陪着一位年轻的美国军官走进教室。训育主任对我们说,史迪威将军听说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有一位将领准备誓死保卫疆土,竟使敌寇停止了进攻的脚步,他感到非常振奋,因此派人来了解……
抗战胜利后,我考入中央大学附属中学,一次在阅读《臧克家诗集》时,竟发现其中有一篇是赞颂黄樵松的,题为《国旗飘在鸦雀尖》,内容大致是写在保卫武汉的战役中,黄樵松带领士兵固守在鸦雀尖,直到打得只剩下七个人。我为自己曾经结识这样一位民族英雄而感到自豪。
1948下半年,我已参加革命,人在解放区。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惊人的消息:黄樵松被蒋介石枪毙于南京雨花台!!!我心目中的英雄倒下了,却不是倒在日寇的枪弹之下……
几十年后,在看一部有关解放太原的电视剧时,我才了解到黄樵松被枪杀的缘由。他被蒋介石派到太原去帮助守城,在策动起义的过程中,被一个亲信出卖了。
不久前,我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一首黄樵松在台儿庄战役中为敢死队勇士们写的“绝命诗”——《榴花》。
昨夜梦中炮声隆,
朝来榴花满院红。
英雄效命咫尺外,
榴花原是血染成。
这首小诗正是黄樵松和他手下的将士为民族生存甘洒热血的真实写照。
1944年初夏,情势突变!日寇渡过黄河长驱南下。我和几个想为抗日出份力的同学找到南阳三青团筹备处谈了我们的愿望。几天后,“南阳青年战地服务队”成立了。我们的任务是协助驻防南阳的国民党军143师政治部作宣传工作,而143师师长正是黄樵松。
来到军营,我们发现情况并不乐观。一是这个师近半数是老弱兵员,刚从安徽补充来的新兵,情绪极不稳定;二是黄樵松刚从27师调到这里,人生地不熟;三是黄樵松被上司68军军长刘汝珍排挤,刘派了个副师长监视黄,后又加派了个政治部主任……
由于很多新兵不识字,我们的工作之一便是替他们写家信。谁知他们一张口,便开始声泪俱下地控诉:“原来规定独子不当兵,可老财们使了钱,不让抓他们的孩子,我这个独子就被抓来了!”“这一路上不拿我们当人看,走得慢点就挨鞭子。”“一顿给一个窝头,渴了就喝地沟里的水,病了也得跟着走。”……这些充满怨气的新兵怎么打仗?!如何鼓舞士气呢?我想到了教唱歌。《救国军歌》最好唱,而且声调铿锵、振奋人心。歌声响起,新兵们渐渐有了精气神。
我当时见到的黄樵松师长,个子不高,两眼炯炯有神,威武却不失亲切。那时他正忙着练兵,闲暇时常来我们战服队,鼓励我们做好宣教工作。
形势越来越紧张,日寇不断南下,城里的百姓大多数已撤离。黄师长把家属送出城,让政工干部画了一张被花圈包围的头像,以表达欲以生命保卫疆土的决心。也是在那时,他的老部下满怀激情地给我们讲述了黄樵松在台儿庄战役中英勇指挥作战的情景。
啊,原来我们的师长是台儿庄大捷的英雄!我们不禁对他崇敬有加,也坚定了跟着他抗日到底的决心。
日寇止步于叶县以北,不再南下,局势逐渐缓和下来。百姓开始回城,学校纷纷复课,战地服务队解散了,我们又回校读书了。一天,我们正在上课,训育主任陪着一位年轻的美国军官走进教室。训育主任对我们说,史迪威将军听说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有一位将领准备誓死保卫疆土,竟使敌寇停止了进攻的脚步,他感到非常振奋,因此派人来了解……
抗战胜利后,我考入中央大学附属中学,一次在阅读《臧克家诗集》时,竟发现其中有一篇是赞颂黄樵松的,题为《国旗飘在鸦雀尖》,内容大致是写在保卫武汉的战役中,黄樵松带领士兵固守在鸦雀尖,直到打得只剩下七个人。我为自己曾经结识这样一位民族英雄而感到自豪。
1948下半年,我已参加革命,人在解放区。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惊人的消息:黄樵松被蒋介石枪毙于南京雨花台!!!我心目中的英雄倒下了,却不是倒在日寇的枪弹之下……
几十年后,在看一部有关解放太原的电视剧时,我才了解到黄樵松被枪杀的缘由。他被蒋介石派到太原去帮助守城,在策动起义的过程中,被一个亲信出卖了。
不久前,我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一首黄樵松在台儿庄战役中为敢死队勇士们写的“绝命诗”——《榴花》。
昨夜梦中炮声隆,
朝来榴花满院红。
英雄效命咫尺外,
榴花原是血染成。
这首小诗正是黄樵松和他手下的将士为民族生存甘洒热血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