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家书中的亲情世界
来源: 临沂市基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11-10 11:26:13
毛泽东是伟人,也是普通人,有常人的亲情世界。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为国操劳的和平年代,毛泽东始终保持与亲友的书信往来,或以寒暄、或以家常、或以劝导、或以眷念、或以接济、或以慰问……
劝 导
文运昌是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的次子,早年不仅极力帮助他走出闭塞的韶山冲,到湘乡东山学校就读新学,而且多方寻找各种新书报供其阅读学习,开阔眼界。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发动组织农民运动。文运昌前来叙旧,不料,反动军阀派兵来抓毛泽东,毛有幸得以脱险,文运昌却被捕,后经多方营救才获保释。
1937年,文运昌因家庭生活困难,致信毛泽东,希望到延安谋一份薪水丰厚的差事。毛泽东对这位表兄一直心存感激,但在回信中拒绝了他的要求,并指出“家境艰难......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对于文运昌想来延安谋生的想法,毛泽东说“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解放后,从1951年至1959年间,文运昌先后六次到北京走亲戚,都受到了毛泽东的热情接待,他们之间还有多次书信往来。但在文运昌试图请毛泽东帮他安排工作时,毛泽东则在给另一位表兄文南松写信时明确告知:“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
毛泽东不但劝导亲人不要以“皇亲国戚”自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当地政府不要对他们另眼相待。杨开智是毛泽东恩师兼岳父杨昌济的儿子、杨开慧的哥哥。新中国成立后,杨开智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到北京工作。即使是这样的至亲,毛泽东仍然坚持照章办事。他致信当时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王首道:“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他同时致信杨开智:“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眷 念
毛泽东对待提出要求引荐或解决工作的亲人,均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拒绝方式,不让他们存留任何幻想。但同时,毛泽东又非常看重亲情,他经常通过书信对远在家乡的长辈、少年时代的老师和同学、同族兄弟子侄和朋友及邻居表示关心和问候。
毛泽东写给韶山毛家的信件(不含给毛岸英、毛岸青等的信)现存有37封,其中写给毛宇居的信最多,达10余封。(毛泽东与毛宇居除了族缘关系,其父辈曾经来往十分密切,毛宇居也曾当过毛泽东的私塾先生。)此外毛泽东与毛泽嵘、毛远翔、毛泽青、毛照秋等近20位关系或远或近的族亲都有过书信往来。
从1910年毛泽东出乡关到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写给文家亲人的信件现存共有19封,其中建国前7封,建国后12封。
与亲人间如此频繁的信件往来,无疑反映出毛泽东对亲人的深深眷念。这些信件的内容大多简短、精炼,言辞恳切,字里行间全是割舍不断的亲情。
资 助
郭梓材曾同毛泽东在私塾同学,又同在湖南新军中当过兵,大革命时期参加过农民运动。建国后他因其所在的企业经营不好,生活陷入困境,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到北京工作。毛泽东在给他的回信中劝导他,工作“还以就当地熟悉吾兄情况的友人筹谋解决,较为适宜”,同时寄款“为补日用之费”。从1950年到1962年,毛泽东先后给他6次寄款,共计1700元。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家境贫寒,母亲死后无钱安葬,写信向毛泽东诉苦。毛泽东获悉后,给毛宇居写信:“兹寄人民币三百万元,以一百万元为六婶安葬,二百万元为泽连治病之费”(均属旧币,旧币一万元=新币一元),并附信告诫:这些钱都是自己的稿费,请他们节用。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工作的沈栋年回忆说:毛主席对亲友的接济,一次少则一百元,多则上千元,都是从他的稿费中支付的。这些事都是由我经办的。我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请田家英签字,到为毛主席保管稿费的特别会计室领取现金,然后由我直接送去或通过邮局汇寄。
毛泽东接济亲友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绝不以公济私,为亲友徇私谋利。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舅父向明卿因侄儿向钧为革命牺牲,去信请求毛泽东证实并解决抚恤金问题。毛泽东于1950年4月19日复函,以知情者的身份做出证明,云:“令侄向钧同志是共产党员,一九二七年曾任衡山县委书记,是个忠实的能干的同志,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叛变被捕,光荣殉难。以上这些,先生可以报告湖南省委。惟抚恤一事,须统一行之,不能只顾少数,如省委未能即办,先生亦宜予以体谅。”毛泽东曾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共产党的章法,决不能像蒋介石他们那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如果那样下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和蒋介石一样早晚要下台。”
大爱无疆,毛泽东在处理公与私、国与家之间关系时高度的原则性与艺术性,令人敬佩、折服。
劝 导
文运昌是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的次子,早年不仅极力帮助他走出闭塞的韶山冲,到湘乡东山学校就读新学,而且多方寻找各种新书报供其阅读学习,开阔眼界。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发动组织农民运动。文运昌前来叙旧,不料,反动军阀派兵来抓毛泽东,毛有幸得以脱险,文运昌却被捕,后经多方营救才获保释。
1937年,文运昌因家庭生活困难,致信毛泽东,希望到延安谋一份薪水丰厚的差事。毛泽东对这位表兄一直心存感激,但在回信中拒绝了他的要求,并指出“家境艰难......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对于文运昌想来延安谋生的想法,毛泽东说“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解放后,从1951年至1959年间,文运昌先后六次到北京走亲戚,都受到了毛泽东的热情接待,他们之间还有多次书信往来。但在文运昌试图请毛泽东帮他安排工作时,毛泽东则在给另一位表兄文南松写信时明确告知:“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
毛泽东不但劝导亲人不要以“皇亲国戚”自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当地政府不要对他们另眼相待。杨开智是毛泽东恩师兼岳父杨昌济的儿子、杨开慧的哥哥。新中国成立后,杨开智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到北京工作。即使是这样的至亲,毛泽东仍然坚持照章办事。他致信当时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王首道:“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他同时致信杨开智:“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眷 念
毛泽东对待提出要求引荐或解决工作的亲人,均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拒绝方式,不让他们存留任何幻想。但同时,毛泽东又非常看重亲情,他经常通过书信对远在家乡的长辈、少年时代的老师和同学、同族兄弟子侄和朋友及邻居表示关心和问候。
毛泽东写给韶山毛家的信件(不含给毛岸英、毛岸青等的信)现存有37封,其中写给毛宇居的信最多,达10余封。(毛泽东与毛宇居除了族缘关系,其父辈曾经来往十分密切,毛宇居也曾当过毛泽东的私塾先生。)此外毛泽东与毛泽嵘、毛远翔、毛泽青、毛照秋等近20位关系或远或近的族亲都有过书信往来。
从1910年毛泽东出乡关到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写给文家亲人的信件现存共有19封,其中建国前7封,建国后12封。
与亲人间如此频繁的信件往来,无疑反映出毛泽东对亲人的深深眷念。这些信件的内容大多简短、精炼,言辞恳切,字里行间全是割舍不断的亲情。
资 助
郭梓材曾同毛泽东在私塾同学,又同在湖南新军中当过兵,大革命时期参加过农民运动。建国后他因其所在的企业经营不好,生活陷入困境,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到北京工作。毛泽东在给他的回信中劝导他,工作“还以就当地熟悉吾兄情况的友人筹谋解决,较为适宜”,同时寄款“为补日用之费”。从1950年到1962年,毛泽东先后给他6次寄款,共计1700元。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家境贫寒,母亲死后无钱安葬,写信向毛泽东诉苦。毛泽东获悉后,给毛宇居写信:“兹寄人民币三百万元,以一百万元为六婶安葬,二百万元为泽连治病之费”(均属旧币,旧币一万元=新币一元),并附信告诫:这些钱都是自己的稿费,请他们节用。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工作的沈栋年回忆说:毛主席对亲友的接济,一次少则一百元,多则上千元,都是从他的稿费中支付的。这些事都是由我经办的。我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请田家英签字,到为毛主席保管稿费的特别会计室领取现金,然后由我直接送去或通过邮局汇寄。
毛泽东接济亲友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绝不以公济私,为亲友徇私谋利。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舅父向明卿因侄儿向钧为革命牺牲,去信请求毛泽东证实并解决抚恤金问题。毛泽东于1950年4月19日复函,以知情者的身份做出证明,云:“令侄向钧同志是共产党员,一九二七年曾任衡山县委书记,是个忠实的能干的同志,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叛变被捕,光荣殉难。以上这些,先生可以报告湖南省委。惟抚恤一事,须统一行之,不能只顾少数,如省委未能即办,先生亦宜予以体谅。”毛泽东曾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共产党的章法,决不能像蒋介石他们那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如果那样下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和蒋介石一样早晚要下台。”
大爱无疆,毛泽东在处理公与私、国与家之间关系时高度的原则性与艺术性,令人敬佩、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