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庆:十年,探寻一个战役
来源: 临沂市基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09-09 09:17:55
做熟食的52岁老板用近10年时间寻访战地,并创建了一个民间南口战役纪念馆,这是怎样的体验?对于在北京市昌平区西环路上以经营熟食店为生的杨国庆来说,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一个是工作,一个是爱好,这就是生活。
2005年的一次登山,让他知道了一场发生在1937年8月的南口战役。从此,他与考察这场战役遗址结缘。至今,他已找到南口战役留下的近3000件文物,核实了将近100个阵地,寻访了7位抗战老兵……
“家门口的这场战役值得研究”
生于昌平长陵镇下口村的杨国庆,高中只上了一年就回家务农了。后来在县粮食局的粮管所当司机,也干过推销员、副厂长等。1994的一场大病,让他一连几年什么都干不了。赶上粮食局改革,合同制的老杨拿了补偿就“下岗”回家了。很长一段时间,四处投医问药是他唯一能干的事。身体渐渐好转的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搬到县城去做熟食生意。
生意有了点起色后,1999年,他们在西环路上盘下一个熟食门店,大张旗鼓干起来。转眼到了2005年,生活和生意都步入正轨的杨国庆有了“玩心”。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去爬野长城。在昌平西部的流村镇长峪城的黄花坡歇息时,一个烽火台墙面上的许多小坑引起了他的注意。杨国庆心想,为什么上面都是小坑啊,难道这里打过仗?下山后,杨国庆带着疑问找老乡求证。一位姓黄的老人告诉他:“打过,还死过不少人呢……”那时,对南口战役还一无所知的杨国庆在心里嘀咕,从小听着十三陵的传说长大,竟从来没听说过家门口曾经打过仗。
回来后不久,杨国庆便到昌平档案馆寻找答案。在工作人员给他推荐的一本名为《昌平掌故》的书里找到了一篇《南口保卫战》的文章。虽然只有两千字,但清楚记录了1937年发生在南口的那场战斗。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战斗到最后,惨烈的战争场面在杨国庆的脑子里挥之不去。随后,杨国庆又找到了当年9月6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发表的短评:“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杨国庆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他决定为这场战役做点什么。他花了一千多块钱买了一个金属探测器,上山开始探访南口战役遗迹了。
采集实物只为还原历史
第一次搜寻,老杨一下子就挖到了十几个子弹壳。此后,只要有空,他就开车往山里跑。
每一次探测器发出“滴滴”声时,是杨国庆最开心的时刻。但挖掘出来的东西并不都有用,有时还会有危险。比如,尚未使用的子弹、手榴弹和防毒面具等。老杨的探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经常遇到野猪和蛇,但并未因此停下脚步。有时,来不及下山,他会在南口的群山里过夜。有时,山上刮起七八级的大风,他依然在探测。
子弹头、炮弹、手榴弹、钢盔、防毒面具、搪瓷杯等物品被陆续带了回来。杨国庆第一时间将这些物品送去了昌平档案馆。物品越来越多,杨国庆觉得应该给他们安个“家”。不到一百平方米的熟食店地下室成了他的“南口战役纪念馆”。他将这些物品按照南口战役的各个战场分别归类,旁边还附上挖掘时拍的照片和采访日记。
这些年,老杨不仅搜寻到了战争留下来的文物,还捡到过散落的将士遗骸。去年,他在黄楼院长城一处烽火台下的树林里发现了两具完整遗骨。其中一具遗骨的腹部还有一颗射入的子弹。后经查证,确认为中国军人的遗骸。杨国庆分两次背着棺木爬上长城,将遗骨安葬在英雄战斗过的沙场上。
对这场战役杨国庆近乎痴狂。复原这场战役、摸清整个战场的念头更加强烈。为此,他四处查找史料,然后按照史料记载去寻找一个个阵地,向老乡打听每一个阵地、每一条山沟。每一个阵地都要经过几个老人的共同指认才能确定。几年来,他已经核实了100个阵地,在当年的战场上立了4个纪念碑,告慰烈士的英灵。
找寻活着的见证
每找到一件文物,杨国庆就想,如果能找到当年参加过那场战役的老兵,听他讲述那段历史,该有多好。他不仅跟身边人打听抗战老兵的下落,还与“关爱老兵”公益组织取得联系。只要听说哪里有抗战老兵,有可能参加过南口战役,他会在第一时间踏上寻找老兵之路。杨国庆说:“刘宗玉是我找到的一个抗战老兵,他参加完南口战役后又参加了忻口战役、豫南会战。他见到我时,得知我在寻找抗战老兵,非常激动。不仅给我讲当年的南口战役,还把他参加的战斗一个接着一个地讲给我听。”
2009年秋,石景山首钢医院医生陈企旺得知杨国庆在寻找南口老兵,主动找到杨国庆,把他的邻居高均甫就是南口战役老兵的消息告诉了杨国庆。第二天,杨国庆就见到了90多岁的高均甫,郑重地给老人敬了一个军礼。在与老人的聊天中,老杨得知,高均甫是第13军第4师第20团3营的士兵,当年在老虎山阵地。老人说,那年雨下得勤,蹲在战壕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夜里想休息时,就把手榴弹挂在树杈上,敌人一来赶紧拽下来扔。冲锋时,一齐吹响冲锋号,声势浩荡……
此后,杨国庆多次去拜访他。得知老人一直想重访故地,2010年7月,杨国庆带着老人去了老虎山。没想到,从战地回来半年后,老人就去世了。弥留之际,他一直念叨着杨国庆,还让儿子把杨国庆送给他的一枚自制的老兵纪念章别在了衣襟上。
几年来,杨国庆通过“关爱老兵”公益组织,陆续找到了7位老兵。有时间了,他就会带上一些好吃的去看望他们,跟他们聊一聊当年的南口战役。
老杨还发起成立了南口战役研究会,目前会员已达100多人。执着于南口战役研究的老杨在圈内很有名,经常应邀去讲那段历史,带领大家去寻访南口阵地。每次走在战地遗址上,老杨就梦想着能在此处建一个南口战役遗址公园。“遗址公园的手绘图我都制作完成了。”老杨眼里充满憧憬。
2005年的一次登山,让他知道了一场发生在1937年8月的南口战役。从此,他与考察这场战役遗址结缘。至今,他已找到南口战役留下的近3000件文物,核实了将近100个阵地,寻访了7位抗战老兵……
“家门口的这场战役值得研究”
生于昌平长陵镇下口村的杨国庆,高中只上了一年就回家务农了。后来在县粮食局的粮管所当司机,也干过推销员、副厂长等。1994的一场大病,让他一连几年什么都干不了。赶上粮食局改革,合同制的老杨拿了补偿就“下岗”回家了。很长一段时间,四处投医问药是他唯一能干的事。身体渐渐好转的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搬到县城去做熟食生意。
生意有了点起色后,1999年,他们在西环路上盘下一个熟食门店,大张旗鼓干起来。转眼到了2005年,生活和生意都步入正轨的杨国庆有了“玩心”。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去爬野长城。在昌平西部的流村镇长峪城的黄花坡歇息时,一个烽火台墙面上的许多小坑引起了他的注意。杨国庆心想,为什么上面都是小坑啊,难道这里打过仗?下山后,杨国庆带着疑问找老乡求证。一位姓黄的老人告诉他:“打过,还死过不少人呢……”那时,对南口战役还一无所知的杨国庆在心里嘀咕,从小听着十三陵的传说长大,竟从来没听说过家门口曾经打过仗。
回来后不久,杨国庆便到昌平档案馆寻找答案。在工作人员给他推荐的一本名为《昌平掌故》的书里找到了一篇《南口保卫战》的文章。虽然只有两千字,但清楚记录了1937年发生在南口的那场战斗。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战斗到最后,惨烈的战争场面在杨国庆的脑子里挥之不去。随后,杨国庆又找到了当年9月6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发表的短评:“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杨国庆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他决定为这场战役做点什么。他花了一千多块钱买了一个金属探测器,上山开始探访南口战役遗迹了。
采集实物只为还原历史
第一次搜寻,老杨一下子就挖到了十几个子弹壳。此后,只要有空,他就开车往山里跑。
每一次探测器发出“滴滴”声时,是杨国庆最开心的时刻。但挖掘出来的东西并不都有用,有时还会有危险。比如,尚未使用的子弹、手榴弹和防毒面具等。老杨的探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经常遇到野猪和蛇,但并未因此停下脚步。有时,来不及下山,他会在南口的群山里过夜。有时,山上刮起七八级的大风,他依然在探测。
子弹头、炮弹、手榴弹、钢盔、防毒面具、搪瓷杯等物品被陆续带了回来。杨国庆第一时间将这些物品送去了昌平档案馆。物品越来越多,杨国庆觉得应该给他们安个“家”。不到一百平方米的熟食店地下室成了他的“南口战役纪念馆”。他将这些物品按照南口战役的各个战场分别归类,旁边还附上挖掘时拍的照片和采访日记。
这些年,老杨不仅搜寻到了战争留下来的文物,还捡到过散落的将士遗骸。去年,他在黄楼院长城一处烽火台下的树林里发现了两具完整遗骨。其中一具遗骨的腹部还有一颗射入的子弹。后经查证,确认为中国军人的遗骸。杨国庆分两次背着棺木爬上长城,将遗骨安葬在英雄战斗过的沙场上。
对这场战役杨国庆近乎痴狂。复原这场战役、摸清整个战场的念头更加强烈。为此,他四处查找史料,然后按照史料记载去寻找一个个阵地,向老乡打听每一个阵地、每一条山沟。每一个阵地都要经过几个老人的共同指认才能确定。几年来,他已经核实了100个阵地,在当年的战场上立了4个纪念碑,告慰烈士的英灵。
找寻活着的见证
每找到一件文物,杨国庆就想,如果能找到当年参加过那场战役的老兵,听他讲述那段历史,该有多好。他不仅跟身边人打听抗战老兵的下落,还与“关爱老兵”公益组织取得联系。只要听说哪里有抗战老兵,有可能参加过南口战役,他会在第一时间踏上寻找老兵之路。杨国庆说:“刘宗玉是我找到的一个抗战老兵,他参加完南口战役后又参加了忻口战役、豫南会战。他见到我时,得知我在寻找抗战老兵,非常激动。不仅给我讲当年的南口战役,还把他参加的战斗一个接着一个地讲给我听。”
2009年秋,石景山首钢医院医生陈企旺得知杨国庆在寻找南口老兵,主动找到杨国庆,把他的邻居高均甫就是南口战役老兵的消息告诉了杨国庆。第二天,杨国庆就见到了90多岁的高均甫,郑重地给老人敬了一个军礼。在与老人的聊天中,老杨得知,高均甫是第13军第4师第20团3营的士兵,当年在老虎山阵地。老人说,那年雨下得勤,蹲在战壕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夜里想休息时,就把手榴弹挂在树杈上,敌人一来赶紧拽下来扔。冲锋时,一齐吹响冲锋号,声势浩荡……
此后,杨国庆多次去拜访他。得知老人一直想重访故地,2010年7月,杨国庆带着老人去了老虎山。没想到,从战地回来半年后,老人就去世了。弥留之际,他一直念叨着杨国庆,还让儿子把杨国庆送给他的一枚自制的老兵纪念章别在了衣襟上。
几年来,杨国庆通过“关爱老兵”公益组织,陆续找到了7位老兵。有时间了,他就会带上一些好吃的去看望他们,跟他们聊一聊当年的南口战役。
老杨还发起成立了南口战役研究会,目前会员已达100多人。执着于南口战役研究的老杨在圈内很有名,经常应邀去讲那段历史,带领大家去寻访南口阵地。每次走在战地遗址上,老杨就梦想着能在此处建一个南口战役遗址公园。“遗址公园的手绘图我都制作完成了。”老杨眼里充满憧憬。